韩信要是听了此人的建议,或许就不会死在这位女人手中了

2019-04-14 20:08发布

640?wx_fmt=gif&wxfrom=5&wx_lazy=1最近在做适配Android P的工作,虽然官方文档关于Android P的适配技术要求不多,但要是项目用到关于私有API时,特别是反射,改动起来就相对比较麻烦了。因为Android P在运行时强制限制应用通过反射方式来操作被标记为@hide的类、方法、属性。
如果关于Android P适配的问题,欢迎交流。
今天我们不聊技术,聊一聊历史人物,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关于韩信是怎么死的,按照历史的说法,韩信死于谋反。因为疑点太多,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想为韩信翻案。
史记正面的记载,韩信死于一场政变,据说陈豨上任之前,曾拜访过他,他和陈豨就此串通,约定同时举兵,一内一外,企图推翻刘邦,结果被人告发,被萧何和吕后先发制人,杀于钟室。
对于韩信的死是被吕后先发制人处死的。也有一定的道理。据记载,韩信临死前曾说过:“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大意是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蒯通何许人也?辩士、谋士。
蒯(kuǎi)通,本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

司马迁在《史记·田儋列传第三十四》中这样评价:“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 
班固在《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这样评价:“仲尼‘恶利口之覆邦家’,蒯通一说而丧三俊,其得不亨者,幸也。”
可见蒯通是一位很有才能的谋士。
要是韩信听了此人的建议,估计前程无量。那么韩信为何不听此人的建议,自立为王呢?
楚汉之争快结束时,韩信可时手握重兵,对天下大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韩信当时为何不自立为王呢,史书这样描述,韩信当时只是一介平民,没有地位,没有权利,曾投奔项羽门下,可项羽不重视他,最终投到刘邦,刘邦封韩信为王,韩信心存感激。
为了感谢刘邦的知遇之恩,韩信没有理由造反,自己也是心甘情愿的为刘邦效力。
但这与《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冲突,韩信的智力和谋略都是超乎常人的,《史记》中曾出现过“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以韩信的智慧,他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
当时韩信身边有两个重要的辩士都反复地向韩信陈说其中的利害关系,韩信应该也晓得其中要害。
其中一个是武涉,武涉是什么人呢?武涉是项羽的人,关于他的说辞,感觉说服力还不够。
另一位谋士就是前面提到的:蒯通他向韩信陈说了他的处境,“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言外之意在告诫韩信:除了自立为王,只有死路一条了。
韩信则答“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韩信要好好想想,说明韩信听进去了,他在斟酌蒯通的话。
韩信也并指望刘邦会保全他。
平定齐地前,刘邦曾派了郦食其去向齐王谈判,让齐王归顺刘邦,而韩信则听从蒯通的建议,直接带兵攻打齐国,没有理睬郦食其和齐王的约定,韩信平定齐国后,而此时韩信手握重兵。
此时正是楚汉之争的紧要关头,刘邦需要韩信,就派使臣前去和韩信说希望能帮助刘邦夹击项羽,可是韩信并没有直接的答应刘邦,而是和刘邦谈条件,要坐一个“假齐王”,试想,如果韩信真的相信刘邦会善待他,为什么会反过来向刘邦谈条件。也有人说,韩信此举非常的不明智,但可以肯定是,与其关于知遇之恩,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韩信为什么没有自立为王,我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再想想,缺少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如同很多高管,面对目前可观的收入,家庭的压力,也不会轻易辞职,创业,太冒险了。
以为作为诸侯就安全了,殊不知吕后的政治才能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韩信为何没有自立为王? 你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交流!
[END]
感谢阅读,感谢有你。
640?wx_fmt=jpeg
阅读推荐:
为什么有的人工作多年还是老样子